瑜伽导师培训基地,瑜伽教练培训的基地
32 2022-11-14
瑜伽师地论科判?《瑜伽师地论》的确是慈氏弥勒菩萨所传,由无著菩萨所记录。不要怀疑。要知道,即名菩萨就不可能打妄语。打妄语是不可能成为菩萨的。证据出自中国修行最著名的大成就者(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卷五:“无著菩萨,那么,瑜伽师地论科判?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瑜伽师地论》的确是慈氏弥勒菩萨所传,由无著菩萨所记录。不要怀疑。要知道,即名菩萨就不可能打妄语。打妄语是不可能成为菩萨的。
证据出自中国修行最著名的大成就者(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卷五:“无著菩萨,夜升天宫,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师地论》、《庄严大乘经论》、《中边分别论》等,昼为大众讲宣妙理。”
玄奘是什么人呢?玄奘被神话故事歪曲了,大家所知道的唐僧和历史人物玄奘还是有很多不同的。玄奘到达古印度后,在那烂陀寺学习经论及实修无上微妙的三摩地,达到当时印度渗数最高的成就。在那烂陀寺,乃丛虚首至整个印度国家以及周边国家,玄奘的成就见地无人能及。也就是说玄奘是真正的大菩萨!其成就仅仅次于佛祖释迦摩尼佛。玄奘回到大唐后,创立了法相宗,现在这一宗派的教法已失传。学习佛法的目的就是利益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玄奘在翻译经书方面,其翻译的准确性、保持原文的严谨性堪称第一,总数也超过了中国其他几位大译师翻译佛经的总和。也就是说,玄奘在利益众生方面誉厅所做的事业是无人能及的。后人有修行佛法而达到解脱的境地,都是受到了玄奘大法师的加被的原因。因此我们要好好的顶礼这位贤哲。
山东青岛香切曲扎
昔为慈孝心,弘愿度母娘,诸佛前弘誓广,分银银身化十方.
如意宝命珠,降魔金锡杖.圣号若称扬,消灾除罪障.
大慈大愿十轮拔苦本尊地藏王.
慈悲不可量,悲愿如海洋,忉利天礼法王,世尊嘱地藏.
弥勒未生前,娑婆作慈航,愿佛莫忧伤,愿佛莫忧伤.
地狱未空不成佛,犹示声闻相.
降迹新罗乡,渡海入大唐,九华山建道场,闵公修供养.
化一袈裟地,遍覆九子峰.大愿地藏王,大愿地藏王,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大愿地藏王.
顶礼大愿力,地藏摩诃萨,因地孝慈信悉亲,发愿度众生.
众生不度尽,不欲证菩提,地狱不度空,誓不成佛道.
光华惊天地,悲力烁古今,不疲与不倦,不停与不息.
一再度众生,再再度众生,众生不回头,援救永不休.
频频化顽愚,旷劫赞不已,累累拔痴迷,九界同钦礼.
大哉地藏尊!幽冥之日月.大哉锋坦宴地藏尊,苦海大慈舟.
一.地藏圣号的由来
梵语乞叉底蘖沙(ksitigarbha),译为地藏。地即土地,具有七义:(一)能生义,土地能生一切生物、植物,喻菩萨能生一切培悄善法。(二)能摄义,土地能摄一切生物,令安住自然界中。喻菩萨能摄取一切善法于大觉心中。(三)能载义,土地能负载一切矿、植、动物、令其安住世界之中,喻菩萨能负载一切众生,由众苦交煎的此岸,运载到清凉的彼岸。(四)能藏义,土地能含藏一切矿、植等物,喻菩萨能含藏一切妙法。(五)能持义,土地能持一切万物,令其生长,喻菩萨能总持一切妙善,使其增长。(六)能依义,土地为一切万物所依,喻菩萨能为一切众生所依。(七)坚牢不动义,土地坚实不可移动,喻菩萨的菩提妙心,坚如金刚,不可破坏。
藏者,具有秘密包容含育等义。指地藏菩萨处于甚深静虑之中,能够含育化导一切众生止于至善。世有秘密库藏,蕴藏许多金银财宝,则能济诸贫乏,利益人寰。喻菩萨具有如来三德秘藏,无量妙法,则能救脱无数众生,咸登觉岸。《地藏十轮经》云: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因此故名地藏。
菩萨因何名为地藏?据《三宝感应要略录》载:如来昔在灵鹫山时,地藏菩萨游行诸国,教化众生,到毗富罗山下,至乔提长者家。
《瑜伽师地论》(梵文:Yogācāra-bhūmi-ā stra),系印度佛教论书。又称《瑜伽论 》、《十七地论慧漏》,为印度佛蔽销教瑜伽行唯识学派及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亦是玄奘西行取经法之最大原因。瑜伽师地,意即宏碧游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汉传佛教以此经为弥勒所造慈氏五经之一,藏传佛教传统上认定此论的作者为无著。
这是佛法三藏中论藏的科判用语。如《瑜伽师地论略纂》卷3:「破中分三:初破数论执,次申正义,后例破声论。租派初中分二,初别难,后结成。」其科判用现代表示如下:
1、破
1.1 破数论执
1.1.1 别难
1.1.2 结成
1.2 申正义
1.3 例破声论
又如:《妙法莲华经玄赞》卷6:「下十颂明灵神异鬼喻于五见分五:初三颂半喻仿御邪见,二颂半喻戒取,一颂半喻身弊大贺见,半颂喻见取,两颂喻边见。初中分二:一颂总喻邪见自体,二颂半喻差别行相。此初也。」这里的“初中分二”,“初”是指前面的“初三颂半”。
以上就是瑜伽师地论科判的全部内容,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则有:《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槃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龙树造)、《瑜伽师地论》(传为弥勒造)、《摄大乘论》(无著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