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瑜伽服套装十大品牌,女士瑜伽裤品牌排行榜
270 2022-11-23
本文以2018年3月31日作家阿城在士游大讲堂关于佛教造像艺术讲解为基本版本,并综合相关知识而成。
佛诞于尼泊尔
在我们的印象中,佛教诞生于印度,事实上,西方国家也普遍这样认为。
但实际上,佛教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释迦族人)所创。
他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
佛陀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
因此,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
另外,在印度本土,佛教确实也成为印度教的重要对手达数世纪之久,但是它从未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宗教信仰,而且从公元600年起,渐趋衰落。到12世纪末,也就是穆斯林土耳其人到达之时,它仅存在于少数几个地方,并处于没落状态。
另外一个事实是,佛教真正的发扬光大,是在西亚的古国贵霜帝国,它与中国西疆相邻,所以中国的佛教最初是由贵霜帝国经由西域传过来的。
故而,玄奘(我们熟知的唐僧)最初也是向西,先到贵霜帝国旧地真实了解佛教的发展,搞清楚了“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的来龙去脉后,再继续到古印度后,连当地的佛学高僧也不得不承认玄奘说的对。
当然,玄奘之所以没能直接向西南行到印度,而是取道西域,西亚,再到印度,也是因为印度自古与中国隔绝的缘故。
这也可以帮我们了解“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之不同:
“藏传佛教”主要由佛教的发源地尼泊尔传入,但很久以来,西藏高原和中原都是隔绝的,直至唐朝,才开始与中原有比较亲密的来往,而这时,佛教已经由西亚经由西域传入中原数百年,形成“汉传佛教”。
多罗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大势至菩萨。莲华部发生菩萨。第二寂留明菩萨。大吉祥明菩萨。大吉祥大明菩萨。如意轮菩萨。耶输陀罗菩萨。窣睹波大吉祥菩萨。大随求菩萨。次白处尊菩萨。
注意,佛教是否定宿命论的,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
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
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
相反地,好的命运不知善加维护,也会失却堕落,所谓“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惧谨慎!
释迦牟尼是觉醒者,本不是神
大家知道雅斯贝尔斯,他提出的“轴心期”的一个特点,就是“觉醒”,古希腊、巴勒斯坦、中国、印度都属于觉醒者。
在这些觉醒者之前,是巫教的社会,没有个人意识。我们现在已经有个人思考,但是在巫教社会,是由巫师去引导大家。
而像中国的孔子、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印度的释迦牟尼这些人,都是面对一个没有个人意识的巫教的社会,开始产生个人意识,这就叫觉醒。
在佛教里,创始人悉达多·乔达摩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即“悟”“开悟”,开悟其实就是觉醒,翻译成中国词,就是“佛”了。
释迦牟尼当年面对的是婆罗门教、印度教,还有其他很多教,在这样一个巫教的世界,他有非常多的神可以借助,但他没有,而是靠个人开悟的,所以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觉醒者。
中国的孔子也是这样,“子不语怪力乱神”,怪、力、乱、神都是巫教的。学生来问,他就不理,不涉及这些。
孔子所有的东西都是靠自己的思索和实践,他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个体意识,不是集体意识。
这样的人都是觉醒者。
对巫教世界的觉醒开始形成个人意识,释迦牟尼是独立开悟觉醒,觉醒者、觉悟者就是佛。菩萨呢?就是还走在觉悟的过程之中。
释迦牟尼从一开始就不打算让人家认为他是神,因此,他的死亡是一个钉子:
我死了,为什么会死?因为我不是神。
至于后来,佛教为什么不断地把他推向神的地位,那是为了传播佛教的方便,因为老百姓喜欢神,神是帮助他们解决麻烦的。尤其传到中国的时候,中国人最信鬼神之说:你一定要能帮我,你不能保佑我,我就不信你。
可是释迦牟尼是有个人意识的这么一个人,他的意思是说,你们自己都要开悟;当你开悟之前,你认为世界是这个样子的,你思想变化了以后,世界就是另外一个样子,那是因为你自己开悟造成的,而不是我有什么神力帮你改变了这个世界。
在这一点上,达摩在中国开创的禅宗得其真髓。
佛教大发展于贵霜帝国
通过前面的漫画图片,我们可以看到,印度次大陆与外界的联系主要通过西北部的一个缺口,通过这个缺口,外部的侵略者和外部的文化源源不断地闯进古印度。
但同时,印度的文化也经由这个缺口向西亚蔓延,佛教即是其一。
专家们研究的结果是,在贵霜王国(公元55年-425年)时期,佛教被改造为一种统治术,达到了政教合一的局面。
从贵霜王国创立开始,国王丘就却就从古印度请来懂佛法的教徒,结合印度教等,改造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佛教系统,丘就却自封转轮王,是佛的肉身。
因此,从这时开始,佛就有了一个肉身和法身的概念,也就是说,我转轮王是佛的肉身,佛是法身。
因为主要统驭对象是臣属和贵族阶层,所以此时的佛教门槛还是相当高的,要苦修。
因为国力太强盛了,丘就却要做世界的大王,于是就把传教士派出去,向东的一部分就进入中国东汉,首先在我们现在的新疆一带,再到长安,到洛阳,到后来的三国、西晋传教。
但是,因为丘就却喜欢扩张,扩张就要打仗,最后被臣属杀掉了。
佛经上的月光菩萨,说的就是丘就却,《月光菩萨经》里面详细地描写了政变的过程。
丘就却能统一五翕侯(大月氏西迁至中亚前后的五个大诸侯部落:贵霜、休密、双靡、肸顿、高附),其实就是因为他把佛教改成了有神教,我是神,是神的肉身,当我是神的时候,没有理可讲,不用讲理,什么都不跟你谈,这是一个背景。
丘就却的儿子,《后汉书》记载叫阎膏珍,他觉得那我是哪个佛呢?在这个层面,也就是丘就却改造的佛教,继承的问题没有涉及到,因此阎膏珍就改信印度教,做了印度教的转轮王。
其实转轮王本来就是印度教的,丘就却改造的佛教是把它借过来用的。
这样一来,阎膏珍就等于是灭佛,这个时候僧人四散。
到迦腻色伽的时候,佛教才重新辉煌。
迦腻色伽在世界上名气很大,贵霜王朝名气也很大,反而是咱们的世界历史课里没有讲到。(编者注:迦腻色伽既是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一个王朝的名字,是贵霜王国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因为建立者的名字而得名,一共传6个王中之王,统治98年。本文中的迦腻色伽,主要指人名,为贵霜帝国的一个国王)
迦腻色伽再想把佛教的资源拢过来的时候,如果还是那么高的门槛,非得苦修,非得出家,老婆这么漂亮,孩子这么可爱,你让人家全舍了,人家就不入教了。
所以佛教第二次集结的门槛变得非常低,低到什么程度呢?人人皆可入教,狗彘也有佛性,你只要信就行,只要供养就可以了。因此,佛教迅速地重新集结。
在迦腻色伽统治时期,贵霜王朝在扩大它的领土范围,当时的天竺其实是贵霜王朝的。
迦腻色伽派他的王子和公主去斯里兰卡,因此,后来斯里兰卡成为非常重要的佛教圣地;再派人往东去,东南亚的佛教也开始兴起。继而传入中国的云南,被称为南传佛教。
故而,中国佛教实际上有三大支派: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三支交相辉映。不过,南传佛教只局限于云南一地,影响力有限。
大乘是什么意思?或者说乘是什么意思?乘就是船,我们要到彼岸去,是坐小船还是大船呢?大船渡的人多,小船渡的人少。
因此,迦腻色伽时期认为,第一次因为门槛太高,所以你们是小乘,其实就是说你们过时了,你们是非主流;我们第二次集结,才是真正大乘,我们载的人多,人人皆可成佛。所以大乘和小乘大致的区别就是这么划分的。
那么,两次集结造经的时候,在教义上就必然发生冲突了。
当然,我们一般的信众不会发觉这个冲突,但是像唐僧玄奘这样的高级僧侣、佛学界的知识精英,他就被这个问题困住了。为什么经典会有冲突?于是就要去取真经,《西游记》里面就是这么说的。其实他是通过学术调查来找到这个冲突的根源。
结果玄奘去了阿富汗,一下子就明白了,是因为佛教的两次集结。
因此,所有的经,迅速地被玄奘划分为两个系统。
尔时佛告三界主金刚手菩萨。说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成就之法。时金刚手菩萨言。若有持诵之者。求成就法。于二河岸或尸陀林中。或大树下或贤圣宫观。或金刚手菩萨宫殿之内。如是等处所作之法必得成就。
当玄奘把这个系统梳理完成的时候,辩才无碍。他到印度去,为什么成了当时国际佛教界的第一尊者,就是因为他找到了诸多佛经的原文,把佛教系统分清楚了,哪部佛经属于哪个系统,一目了然,所存在的矛盾自然而解。——其实那个时候,佛教已经基本上算灭了。
玄奘用驼队把搜罗到的佛经原文驮回长安,而且把佛像也搬回来。注意,佛说瑜伽大教王经白衣菩萨,在佛教里,像是很重要的。
《佛教瑜伽大教王经》的记载 又《大教王经》中记载:七俱胝如来三身赞说.准提菩萨真言。能度化一切贤圣,若人持诵,一切所求。悉得成就。不久证得。大准提果。由此可知准提真言。密藏之中。最为第一。是真言之母。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的文明,跟印度的文明,或者说跟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的文明,有了一个冲突,儒生坚持的是中国的文明,但是又有一个新的觉醒的文明传进来,因此产生了佛教和儒教的尖锐对比,就会有不和的地方。
因此,在《二十四史》里,关于佛教,儒家这个系统是从来不正眼看待的,要不然就不记,要不然就把它说成另外一个性质。
因此,虽然佛教在东汉时期就已传入中国,但被迫依附于道家之下发展,好像是道家的一个支派。(注意是道家,不是道教,实际上,道教比中国的佛教成立的要晚很多,直到公元五世纪二十年代,名道士寇谦之才建立起来系统的正式结构。)
到了五胡南北朝的时候,反而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接受佛教特别快,为什么?因为儒家文明到了这个时候,一个是异化,还有一个是就是细节无限放大,执行起来得有专门的人告诉你,就像现在的礼宾司,要深入学习。
而佛教不是,佛教是供养,另外它是像教,一看就全明白,不用去思索。先贤是什么?全都有画像或塑像,所以像对佛教的传播非常的重要。
公元五世纪的403年,龟兹王国(新疆库车)高僧鸠摩罗什,抵达后秦帝国首都长安,后秦国王姚兴尊奉他为国师。之后的13年中,他把后秦帝国化成一个佛教帝国,人民十分之九都成了佛教徒。
若具任何瑜伽本尊而诵,则彼人即生中蒙受三世诸佛圣子垂念、怙佑,死后亦无碍成为诸善逝之圣子」。 《殊胜灌顶王续》中亦云: 「金刚萨埵说此语,清净无间罪异熟,恢复密乘之誓言,一般不善何须说?何者为病所折磨。
对佛的崇拜虽不能拯救帝国的灭亡,但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有30部之多。在此之前,虽然也有译经,但都属残篇,到鸠摩罗什才正式完成佛经的体系梳理,使佛教呈现出它的庄严面目。
另外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北凉,沮渠蒙逊建立的,他们其实是匈奴的一支。
那个时候,北凉迎到了一个大师,叫昙无谶(Dharmaksema,读音:谈磨趁)。当时像前秦的帝王苻坚等人,都是拼命要找昙无谶做国师,为什么?因为这种宗教体制是建国的体制,怎么立项,要翻什么经等等都通,黑忿怒空行母施身法。
北凉的宗教系统就是昙无谶建立的。据说昙无谶还会房中术,因为要求转轮王有千塔,一千个儿子,他就让沮渠蒙逊多生,沮渠蒙逊也喜欢这个,他就接受这个宗教系统。
昙无谶译出的重要的一部经叫《悲华经》。这部《悲华经》,一般人都没有读过,甚至没听说过这部经,那它是伪经吗?不是,是昙无谶翻译的。
《贵霜佛教政治传统与大乘佛教》、《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等著作。
前世佛
表面上,《悲华经》主要是在讲宝藏佛和转轮王,但其实真正的核心人物是宝海·梵志,他实际是佛的前世。
3世纪初,持世菩萨真言怎么念,也就是贵霜帝国迦腻色伽时期,昙无谶在北凉翻译出了《悲华经》。他翻译这部经是有规矩的,什么朝代,他的出生地,他的学术资格,他自己的名字,都写清楚了。
(8)《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房山石经)\中天竺摩竭陀国那烂陀寺三藏赐紫多罗句钵多译 )(9)西天三藏 法贤 奉诏译的《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卷五。
读经的人都知道,它好多都是套话,大段的套话。但当你把这些套话掌握了以后,一眼就扫过去,读经就会很快。
这部经一开始也是“如是我闻”:我当时是这么听说的。“一时”就是当时。“佛”,就是释迦牟尼。在哪儿呢?在“耆阇崛山”这个地方开始讲经了。
释迦牟尼说,以前他在删提岚世界这一劫的时候,有一个转轮王叫无诤念,他有一个大臣叫宝海·梵志(梵志在印度是最高种姓)。
我们要把这个关系记清楚:宝海·梵志生了个儿子,后来成了佛,叫宝藏佛,或者叫多宝佛。
有一次,宝藏佛带着僧众到了安周罗,也是转轮王无诤念的王城,城外有一片树林,“名曰阎浮”。“阎浮”就是现在,世间的意思。他们就在这个林子里住下了。
转轮王无诤念的大臣宝海·梵志对无诤念说,他这个儿子已成佛,很牛。
无诤念就赶紧率领大臣过去,宝藏佛就开始讲经,讲完了以后,“默然而止”,不再多说话。
无诤念说,您想要什么有什么,我们供养你,全都管,只要您在这儿安心待着,时不时我就出来看您。
《铭文考》第137页上的梵咒,张先生勘同宋代法贤译《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卷一的《焰鬘得迦明王真言》。但宋译较永乐大钟梵本缺咒尾的“发吒”,张先生遂推测大钟本“所依估计为宋末(按。
这个态度非常好,宝藏佛什么态度呢?“默然许之”。
到三个月的时候,无诤念就把有些东西做为供养献出去,都是他自己的东西,金刚心陀罗尼乌伦尼娑婆诃,非常高级。我在这里标了两个东西,一个是龙头璎,一个是阎浮金锁,它们是王的象征物,只有王才有。
无诤念献出宝物,宝藏佛还是“默然许之”。
贵霜帝国古城犍陀罗出土的佛像,挂在胸前的串饰可以看到璎珞,两个龙头,当中有一个摩尼宝珠,这个形式就是我们的二龙戏珠,所以二龙戏珠其实是佛教的发明。
另外这一串斜挎的串饰,阎浮金锁,像我们的插棍锁,其实就是一个个小匣子,里头装香料,是男性的香囊。
因此,只要有龙头璎、阎浮金锁,这尊佛像就是转轮王。
上面两张的文物是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但是博物馆就常常标错,甚至有的说是弥勒菩萨。不对,他是佛的肉身,是最高的统治者国王(即佛的肉身转轮王)。
在以佛为国教的地方,如果出土了一个龙头璎,这个墓一定是国王的。
宝海·梵志很有意思,他希望大家都去听他儿子宝藏佛讲经,并且最好能觉悟、信佛,可是大家只是一个劲儿供养,再没有别的动作,所以他很着急。
他做了一个梦,梦到太阳,还梦到他的国王无诤念很不堪,“血污其身,四面驰走,面首似猪”。
在很多博物馆、石窟可以看到根据这个梦造的东西。他醒来之后,就问诸天,你们帮我解解这个梦。
诸天就跟他说,你住的地方不是有很多荷花吗?你掐一朵给转轮王无诤念,就管用。
“取一华”。“华”,就是花,给了转轮王。
在犍陀罗的佛像里看,就可以看到拿着一朵荷花,给挂着璎珞的转轮王。
在Ajanta(印度阿旃陀)壁画上看转轮王,龙头,对着个珠子,这是他的龙头璎;手中持有一朵莲花,旁边有一个人,就是宝海·梵志。在一刹那,是转轮王无诤念觉悟的开始。
所以这个壁画表达的就是《悲华经》里的情节,转轮王怎么开始醒过味儿来,是因为宝海·梵志给了他一朵莲花。
阿旃陀现在是旅游胜地,但一般的人看不懂这幅壁画的意思,更不懂拿一朵花干啥。
宝海·梵志启发转轮王无诤念信佛,无诤念就直接去问宝藏佛,怎么能够达到长寿,当然还有别的,其中一条是“寿命无量”,就是长寿。
宝藏佛就告诉他,你要发愿,意思就是说,你送给我东西,挺好挺好,放那放那,但是你人要入教,你不入教什么都是瞎掰。
但这事儿太大,无诤念就说,你容我想想,就告辞了。他回到自己宫殿里,“在一屏处,一心端坐,思惟修集”,思考要不要入教,就有了这个转轮王思维像。
无诤念想通了,说我要发愿。
宝藏佛说,很好,你发愿吧。
国王无诤念就说,我要往生净土;还有就是我要永远活着,无量寿。
宝藏佛说那好,我授你无量寿命,佛号“无量寿”。接下来,后面又是一串描述……然后,(转轮王)你就是无量寿佛!
我们说的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Amitabha。如果不读经,你就不知道这些号全是一个人。
阿弥陀佛是主持西方净土的,莲花世界,所以我们后来的净土宗,只要念它的号就好了,阿弥陀佛。
在中文的翻译里面有很多意译,但其实他们都是一个佛。
我们继续来看“轮王坐”。
在《金刚顶经一字顶轮王瑜伽一切时处念诵成佛仪轨》里,特别告诉了我们转轮王的坐姿:
“或坐轮王坐”,轮王坐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交脚菩萨”,一定就是转轮王;
或者“垂一”,什么是“垂一”?就是刚刚前面说的那个思维像,一条腿垂下来;
还有“独膝竖”,就是把膝竖起来。
这三种姿势,就是转轮王的三种坐姿。
这个就是垂一思维像,北齐的。一看到这个姿势,就是转轮王。
这是交脚。
交脚。脖子上有什么?龙头璎。这是敦煌254窟的,很有名的一窟。
这是敦煌275窟,交脚,因此它是国王像。275是北凉窟,他是谁?应该是沮渠蒙逊,就是北凉国王。我们在这儿看到的龙头璎,此外阎浮金锁变成项饰,类似我们现在给孩子弄的一个项圈。
宝藏佛催促自己的父亲宝海·梵志也发愿,宝海·梵志说等大家都说完了,我再发愿。
等这些人全部都发完愿,宝海·梵志却起身反问宝藏佛:我已叫很多人来听你传法,现在他们都要求成佛,要往生净土,可是你想过没有,这1400人都是有家庭,有重要职责的,他们都成佛了,有多少人会被他们抛弃,那些被抛弃的人该怎么办?
宝藏佛不得不承认,这1400人放弃众生,要什么就是什么,这是我的错——这是佛经里唯一的一次佛承认自己的错误,别的经典里看不到。
宝海·梵志说道:“作不应作,应作不作。不行福事,不畏后世。为痴所盲,离诸善业,专行恶业。以离善业,行不善业行,于邪道重恶之罪,积如大山。”
简而言之,面对儿子让他信佛的问题,宝海·梵志质问儿子,为何成佛就要放弃众生,这是自私自利行为!质问了之后,他就开始发愿。
这一段很重要!我老看大家抄这个经,抄那个经,没有人抄宝海·梵志的这个愿,这个愿应该是佛教经典。
“世尊”,就是前世佛,“我今心动,如紧花树叶”,紧的都缩起来,“心大忧愁,身皆燋悴”,这是表达他的遗憾。
那么要承担什么?我“不舍如是众生”,第一要做到能够帮助他们什么,所以我就把全部财产捐出来;最重要的,就是觉悟的传递,把它延续下去,发愿“往生不净土”。
你们1400个人也没有错,你们去往生净土;而你们抛弃的这些人,我要往生不净土,帮助他们。这是一个大愿!
其实,宝海·梵志一直不发愿,他就是希望能找到一个人也发这个大愿,找到一个知己。结果听完1400个人发愿,全都是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
所以宝海·梵志这整段发愿文,是最值得抄的。
宝藏佛都被感动了,他应该从没听说过有人发愿往生不净土。
这就是《悲华经》的“悲”。
弥勒佛与大迦叶
《悲华经》刚开始的时候,是释迦牟尼在耆阇崛山讲,《悲华经》的结尾,最后点出来,宝海·梵志就是释加牟尼的前身:
我是发愿往生不净土的,因此,我的像下面不允许有莲花;凡是有莲花的,不是我。
所以前世佛的座是平的,是金刚座,往生不净土,金刚加持,愿非常大,决心非常大,力量也很大,他要把所有那些被1400个人抛弃的全部度完。
后来,他生怕自己不能度尽所有的人,所以他还有一个愿,一套系统:假如我可能有一个小婴儿忘了度了,那怎么办?弥勒接我的活儿。
唯念大遍照金刚如来。而白佛言世尊。若人于此持世菩萨真言。受持读诵书写供养。及称菩萨名号者。我等魔众为彼众生。雨众珍宝令获富贵。---《佛说瑜伽大教王经》该咒语整理为(参考音):嗡,瓦素达利,嘛哈,瓦素达拉。
因此,弥勒佛座下也不允许是莲花,也得是金刚座,因为没有发愿往生净土,而是往生不净土。
这时候我们会发现,《悲华经》一开头,当时弥勒菩萨是首座,“最为上首”,他已经在那儿钉了一个钉子了;因此在《悲华经》的最后,给了他一个佛位,叫做弥勒佛。
如果我们要看佛像的话,不通过经文,是认不出来的。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里说,“一时”,“佛”,就是释迦牟尼,在那儿散步,舍利弗(梵名S/a^riputra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有点问题,佛就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转轮王叫儴佉,他的城里有两个婆罗门种姓的一男一女,生了一个孩子,实际上就是弥勒下生,投胎到他们家。等弥勒长大了,出家学道,后来在菩提树下,“金刚宝座”宣讲佛法。
我们常常说弥勒的“龙华三会”,就是有三次重要的宣讲佛法活动。这个金刚宝座下,有水从地底涌出来,他就在这个座上宣讲佛法。
经文中有关于他的形象,入城的时候,“佛现十八种神足”;但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可以提醒大家注意的,就是“身下出水,身上出火”,瑜伽观想法。
我们看看法国吉美博物馆犍陀罗的“弥勒下生成佛像”,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这是弥勒,不要乱说他是别的佛。
我们再看弥勒的降生,两边的人手里头都提了个东西,是什么?不知道,但是可以通过《下生经》《成佛经》《大乘佛经》来看故事是怎么叙述的:
两次龙华会之后,弥勒就带着弟子、一大批信众出城,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到了鹫峰,登上狼迹山,也就是释迦牟尼涅槃处。
弥勒到了那儿以后,面对这座山,双手做劈开状,这个山就崩开了。崩开以后,有一个小虫,周围的信众就问这个磕头虫是什么?
弥勒说别瞎问,这家伙很重要。等它醒过来以后,看到弥勒,就跟弥勒说,释迦牟尼“临涅槃时,以此法衣,付嘱于我,令奉世尊!”
原来释迦牟尼在涅槃之前,要点火火化,老点不着,他的弟子们就说,你看你就不该死,这火死活都点不着。
释迦牟尼说,别急别急,我等大迦叶来。大迦叶来了,释迦牟尼就说,他当年觉醒的时候,他的姨母——其实就是他的养母,他的母亲生完他就去世了,他是姨母养大的——给了他一个金缕的披肩,说是可以挡挡蚊虫,而且晚上又可挡冷。
这时候,释迦牟尼就把这个披肩拿了出来,跟大迦叶说,你要答应我保存我这法衣,到六亿年之后,有一个叫弥勒的会来,想办法把这法衣交给他。
现在,这个法衣就在这个小虫这儿,小虫就把法衣给了弥勒。
原因如下:只因众生种种心,所以佛说种种法。然佛实无所说,所以金刚经上说“要不生法相”,“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言佛有所说法者,即为谤佛”。末学浅见,视师如佛,为度众生见四众过,见众生过之心。
先看一下上面涅槃的图像,人们都是悲痛欲绝,火点不着。
只有一个人是不悲痛的,他就是大迦叶。他领受任务,就是用瑜伽功活六亿年,最终把法衣交给弥勒。
大迦叶不是佛,现在都把他说成是释迦牟尼的两大弟子之一,一个阿难,一个迦叶。实际他并不是,虽然他也是一个觉悟者,但是没有走释迦牟尼这条路,他是玩瑜伽的,看不上释迦牟尼他们,说这是搞小团伙,就知道清谈,饿了就进城要饭吃,他不认同。
释迦牟尼说,你有本事是吧?那我这活儿拜托你了。所以在佛教塑像里面常常会有一个背对者,他很可能就是迦叶。
迦叶一拿到法衣,火就点着了。
我几乎走遍世界,这是我见到的唯一一个涅槃像里拿法衣的,他要给迦叶。
经上说,释迦牟尼涅槃的时候,是右手支仪,这个涅槃像把他颠倒过来,就支不了仪了。这么大的工程怎么会做反呢?别的地方都做得挺好的,但就是反了。还特别有一个迦叶在这里,多好啊!造像做工非常好,但是错了。
这个造像,都说它是释迦牟尼悟道的时候,错了,这是大迦叶。这个造像也是在拉合尔博物馆。那个披肩,意味着传续灯火。我们看下面小雕像,弥勒拿着法衣。
准提咒目前在显教的《佛教念诵集》中作为“十小咒”之一,整体咒语为。
大迦叶的瑜伽功。底下虽然凿了,但当我们知道他是谁的时候,凿了没用,宝光菩萨真言,知道下面是什么。
为什么要给大迦叶做一个这么精彩的像,因为在印度做瑜伽功的人非常多,希望可以把他们往佛教里面引。
我们再看拉合尔博物馆里的造像,“身上出火”;底下因为残了,“身下出水”没有了。
谁也没有注意到,旁边有一个小像,这是大迦叶,根据就是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
敦煌275窟有一尊,敦煌研究院把它解释错了,这是在敦煌的大迦叶,又是275窟!
巴米扬大佛,从整个迦腻色伽时期的信仰来说,从我们看到的规格来说,一定是弥勒佛——从下面可以看到垂下来的法衣的角。
捏着衣角,弥勒佛。
捏着衣角,弥勒佛。
捏着衣角,弥勒佛。
捏着衣角,弥勒佛。
这个是青州的,北齐的造像,弥勒佛。为什么?捏着衣角!因此,《悲华经》《弥勒大成佛经》合为一体,设计得非常好,符合经典。
敦煌254窟,左边转轮王下面的是谁?我们只要一看他捏着衣角,一定是弥勒。
弥勒干什么呢?做驱魔印,他的周围全是惊慌失措的鬼怪妖魔,因为他执法衣降伏鬼怪;下面这些人是听他讲经的,欢欣鼓舞,但是看起来都是贵族。佛教的神、佛、菩萨等等,基本上都是王室的人,跟我们老百姓没有关系。
上面是转轮王,有千子。我们常常看到千佛,看到千佛,就知道这个地方一定有无量寿佛;如果看到无量寿佛,他旁边一定有一千个佛。所以,我们去颐和园,到智慧海,你看那个小琉璃阁,一个一个的佛,千子,千佛,这里面供奉的一定是无量寿佛。
大鹏金翅鸟
这是最有名的一幅壁画,就是萨埵三太子“舍身饲虎图”,大家都很熟了。
我们再看,有一座塔,所有的美术史专家、壁画专家和敦煌研究所都说是塔,错了!这又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不叫塔,只有我们中国人才管它叫塔。
那它是什么?它叫“支提”。
塔是做什么用的?存放舍利,白塔寺的白塔,北海的白塔,那都是安放舍利的,因此它是覆钵体,因为要把舍利扣着,这叫塔。
凡是垒阁型,像大雁塔、小雁塔,还有北京的很多塔,比如砖塔胡同那个塔,那其实都是支提。
支提是做什么用的?是升天用的,跟它相配的是大鹏金翅鸟。
在密教的概念里,所有的佛,包括弥勒,是怎么下来的?是乘支提而下;一般人是怎么上到兜率天去的?是骑在大鹏金翅鸟背上,这么升上去的。
大理三塔,其实也是三个支提。经里面讲得非常清楚,支提里面是供佛的,因为它载着佛上下;还有的是供经,它不供骨灰。
在大都会一个特别大的厅,就是有佛教壁画的那个厅,有很大一个碑塔,碑的后面是转轮王。为什么呢?交脚!它的正面,执衣角的,是弥勒佛。转轮王,阿努瑜伽本尊,无量寿,一定有千子塔,一定有千子佛。
最后,这是纽约大都会一个很小的像,其实很珍贵,它是刻出来的木的模,然后把泥填进去造的。这样的像,就让佛教传播的时候,速度非常快——你带一套模子,跑到哪儿只要有黏土,那就行了,往里面填土,一个星期庙就起来了。
当年斯坦因在新疆的考察,发现的大量的都是这个,三合土填进去,覆粉,再描彩,很快,一座小庙就起来了。
【免责
本文图片及文字等素材来源网络,如侵立删
~ 近期 好书 好物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