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瑜伽教练培训,东莞哪里可以考瑜伽教练证
317 2022-11-13
瑜伽师地论十七地?(十四)独觉地,(十五)菩萨地,(十六)有余依地,(十七)无余依地。此中,初九地系属三乘境,观此境能起以下六地之行,再依此行得证以下二地之果,以此表示境行果之顺序。此说见于瑜伽师地论卷一至卷五十。那么,瑜伽师地论十七地?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瑜伽师地论是致详的修行论典。因一路世出世间法无所不括。与修证上有情至究竟佛地一路系统讲了个遍。所以又称《十七地论》。
瑜伽师地论---又是百科全书。为什么呢。因为对世间法的蕴处界(三界二十八天五蕴十八界)一一说明。
瑜伽师地论---又是教理行果全书,为什么。一路行证般若及禅定次递也一一说明。
瑜伽师地论---又是大乘唯心法要。五乘侧重破人我执。三乘侧重破法我执。大乘通达人法二空之理上。观心为上。(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更能广开方便。广开名相正是瑜伽师地论的方便所在。不在是悟上用功了。而是在用上方便了。这正是菩萨行道的用功处。
瑜伽师地论---曾是玄藏法师西去求经的主要目的。所以这部大论。如果深学必然种下成佛之因。
至少能种下与未来佛--弥勒尊者的宿世法缘。
即十七种境界。在修瑜伽行之际,依行者之行共有十七种境界。即:(一)五识身相应地,(二)意地,(三)有寻有伺地,(四)无寻唯伺地,(五)无寻无伺地,(六)三摩呬多地,(七)非三摩呬多地,(八)有心地,(九)无心地,(十)闻所成地,(十一)思所成地,(十二)修所成地,(十三)声闻地,(十四)独觉地,(十五)菩萨地,(十六)有余依地,(十七)无余依地。此中,初九地系属三乘境,观此境能起以下六地之行,再依此行得证以下二地之果,以此表示境行果之顺序。此说见于瑜伽师地论卷一至卷五十。 p329
观看纪律片 玄奘之路 1--6 集, 回答以下问题
电视剧 西游记 唐僧西行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一难,经书掉进水里,然后在一个石头上进行晾晒,于是就有了 “晒经石”一说。
你是要抄作业吗?
瑜伽师地论》梵文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
译本 唐玄奘译。100卷。但在玄奘以前,已有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10卷(相当于奘译本35~50卷前半《本地分·菩萨地》,近年来发现有和阗文译本残篇)及《菩萨戒本》1卷(相当于奘译本40~41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菩萨善戒经》9卷(相当于奘译本《本地分·菩萨地》,和《地持经》相仿,但另有序品)和《优婆塞五戒威仪经》1卷(为《菩萨戒本》的异译);陈真谛译《十七地论》5卷(相当于奘译本第1~3卷,已佚),《决定藏论》3卷(相当于奘译本50~54卷)等几种译本行世。
此论梵本菩萨地部分,1930~1936年间由日本荻原云来校订印行。1936年印度罗睺罗于西藏萨迦寺发现此论,录写归印。经校订,于1957年由加尔各答大学部分刊行。藏文有题名为《瑜伽行地》译本,分为前十二地(26卷)、声闻地(20卷)、菩萨地(22卷)、摄决择(43卷)、摄事(22卷)、摄调伏、摄异门、摄释(以上三部分不分卷)等八部分。
玄奘,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他是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西游记》剧中唐僧所说的"西天"即古印度,佛陀的故乡,就是古印度天竺国。《瑜伽师地论》,系印度佛教论书。又称《瑜伽论 》、《十七地论》,为印度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及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相传亦是玄奘西行取经法之最大原因。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汉传佛教以此经为弥勒所造慈氏五经之一,藏传佛教传统上认定此论的作者为无著。
《瑜伽师地论》(梵文:Yogācāra-bhūmi-ā stra),本论约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出现在古印度,乃无著菩萨夜升兜率天弥勒内院,听闻弥勒菩萨说法,返回人间后,再为大众演说,并成纪录。
结构组成:
就奘译本而言,主要由以下五分组成:
《本地分》,1 ~ 50卷。释十七地瑜伽禅观境界,内容可以归纳为境、行、果三相。 《摄抉择分》,51 ~ 80卷。释本地分之十七地的深隐要义。 《摄释分》,81 ~ 82卷。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的说法和仪则。初明说法应知的五分,次明解经的六义。 《摄异门分》,83 ~ 84卷。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所有诸法的名义和差别。
以上就是瑜伽师地论十七地的全部内容,瑜伽师地论》梵文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