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的真实起源和历史,瑜伽的起源很恶心
1737 2022-12-02
瑜伽起源于印度,流行于世界。 瑜珈一词原初的意思是驾驭牛马,从遥远的古代起她也代表设想帮助达到最高目的的某些实践或是修练。在古圣贤帕坦珈利所著的《瑜珈经》中,准确的定义为\"对心作用的控制\"。 瑜珈在印度有着渊远的历史。
瑜伽起源于印度最初的作用是强身术,通过肉体和精神的修持达到身心和谐统一、强身健体和开发人体潜能的作用。要想长寿而健康的活下去,就必须面对“疾病”、“死亡”、“肉体”、“灵魂”及人与宇宙的关系。
关于印度瑜伽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指瑜伽来源于印度哲学,一共八分支,差不多意思就是八种阶段,瑜伽只是其中的一种阶段,位于三分支,他的本意是先学会做人,再练体式,他们讲究身心合一,练瑜伽也讲究里外合一。
“瑜伽”一词在来自梵文 "YUJ" ,之后又被翻译成"YOGA"意思是"连接统一”把精神和肉体结合到最完美的状态是瑜伽的最终目的。瑜伽作为一门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综合学问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完善,更强调身心整合的概念。
瑜伽是东方最古老的强身术之一,它起源于印度,流行于世界。传说公元前古印度高达8000米的圣母山上,印度先贤们在深沉观想和静定状态下,从直觉了悟生命的认知。瑜伽一词是结合、联合、统一的意思,这也是瑜伽的宗旨和目的。
瑜伽起源于印度,这一古老的锻炼方法似乎被人们神化了,关于瑜伽的作用坊间有不少的说法,然而这些并不都是真的。一:瑜伽可以减少疼痛近期的研究成果都表明,相对常规锻炼而言,瑜伽可以有效的减轻中低强度的疼痛。
说到瑜伽,对于一个刚开始练习瑜伽的小白来说,脑海里可能会呈现出那纷繁多姿的瑜伽动作;而有些瑜伽的门外汉则认为瑜伽是一种柔韧术或柔软功!说到底瑜伽也只不过是一种锻炼身体的工具罢了,瑜伽起源是庙技吗。
然而,当我们真正走进瑜伽世界大门后,我们才知这样的认知有多可笑,才知瑜伽世界有多么的精彩!从今天开始我将带领大家重新认识一下“身心灵”同修的瑜伽!
瑜伽是一项有着5000年历史的关于身体、心理以及精神的练习,起源于印度,其目的是改善身体和心性。2014年12月11日,联大宣布6月21日为国际瑜伽日,2015年举办了首届6.21国际瑜伽日。瑜伽起源于印度。
起源于印度的哈达瑜伽是包括呼吸法,为追求身心健康的瑜伽科学,是目前世界上最盛行的健康美容法,被广泛应用。在这缓慢的有保护性的有氧运动中,让人们从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安静下来,一面聆听自己的"心声"。
我们大家应该知道瑜伽来源于印度,想要了解瑜伽首先要先了解印度的文化,下面我们来说说瑜伽瑜伽发展历程,首先印度河文明,它形成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在印度河文明遗址发掘出来的最早关于瑜伽记载的印章是一位有着三个面孔的神祇。他头戴一顶用水牛做成的王冠,双足相抵,盘膝坐在一张矮几上,胸前配有三角形的胸饰,腰中束带,瑜伽是什么演变过来的,左手带着三个大手镯,瑜伽的历史起源,八个小手镯,右手似乎有同样数目的手镯,双手自然置于两膝,裸体男根勃起,该神祇肃穆庄严,从姿态上看,显然正在进行瑜伽修持。他的右上方刻着一头老虎,一头大象,瑜伽的真实来历,左上方对应刻着一头水牛,瑜伽的来源到底是什么,一头犀牛,下方则刻着印度河特有文字,虽然文字还没有释读出来,但上面的神祇明显具有头三面、男根、兽主、行瑜伽等湿婆造型特征,这就是后代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大神湿婆。
瑜伽能加速新陈代谢,去除体内废物,形体修复、调理养颜从内及外;瑜伽能带给你优雅气质、轻盈体态,提高人的内外在的气质;瑜伽能增强身体力量和肌体弹性,身体四肢均衡发展,使你变得越来越开朗、活力、身心愉悦。
湿婆是婆罗门教三大主神。创造神梵天、保护神毗湿奴、破坏神湿婆,婆罗门教认为这三大主神实际是三位一体的。在印度大史诗与往世书中,湿婆被称为大瑜伽者,瑜伽者之主,苦行者之主,湿婆的三面相中间显示瑜伽禅定,右边显示恐怖,表示破坏;左边显示温柔,表示创造。把瑜伽禅定相放在中间,象征湿婆正在通过瑜伽修持而妙契(梵我一如)获得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的超自然能力。婆罗门教认为湿婆的恐怖相与温柔相仅仅代表宇宙不同变化形态的某一侧面,只有正面宁谧的修持瑜伽相才透露出内心彻悟的宁静和精神超脱的淡泊,代表了宇宙内在矛盾的有机统一,才是湿婆真正的本相,印度瑜伽的真正目的。
印度河文明是人类早期文明之一,激荡瑜伽,由于从印度河文明发掘的文字和图像就已经论证了瑜伽的存在。那么瑜伽的历史至少存在5000年以上,历史学家经过仔细研究和推断认为,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来看瑜伽来源应该在8000年左右。
印度河文明是达罗毗荼(土著)人创造的,随着雅利安人的人侵,印度河文明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开始衰亡。雅利安人最初居住在高加索一带,后逐渐翻过印度西北部的开柏山口,逐进入印度。经过长期的激烈斗争,雅利安人终于占据了上风,把达罗毗荼人驱为奴隶,称为“达萨”。后雅利安人从原始军事民主制的生活进入阶级分化,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这四个阶级是:执掌宗教的僧侣贵族,被称为婆罗门;执掌行政事务与军事大权的世俗贵族,被称为刹帝利;从事生产活动的平民,为什么瑜伽女不能娶,被称为吠舍;其他不是雅利安人的外族和被征服的达萨,统称为首陀罗。在这个阶级社会,婆罗门是最至高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持这种特权和地位,婆罗门提出了婆罗门至上,并以各种神话和宗教的形式详细证明和论证,由此形成婆罗门教,而婆罗门教的文献形成过程中充分吸收了瑜伽的理论和修持方法。
它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一切可能,从精神(小我)与自然(梵,大我,最高意识)的合一(即“梵我合一”),一直到成佛成仙,或者其他教派所说的最高目的,瑜伽术都是被认可的途径之一。印度古语有云。
婆罗门教以吠陀等印度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为纲领,认为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实现法、欲、利与解脱等四大目标。婆罗门教的核心和最终解脱所要追求的目标--“梵我一如”,即所有的行为和修持就是为了追求神秘的“梵我一如”境地。
罗门教认为,为了实现上述四大人生目标,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四行期:即年轻的时候进人“梵行期”,学习法;成年后进入“家居期”,追求“欲”和“利”;年老了以“林栖期”及“遁世期为主。
一旦进入林栖期与遁世期,婆罗门教就开始注重瑜伽修持。瑜伽有多种方式,苦行即是其中之一。所谓苦行,即磨砺自身的肉体,诸如卧在荆棘丛中、绝食、只吃草根、火烤日晒等。罗门教认为,即使大神湿婆,也是通过这种瑜伽修持得到无限神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