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无拘碍,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

舞惊人 2023-09-05

瑜伽师地论无拘碍?“一切法无不皆是瑜伽师地,以瑜伽师用一切法为依缘故”,也就是说一切法都是瑜伽师用来修行、观行的对象。修习种种观行的佛教僧侣,被尊称为瑜伽师或观行师,这些瑜伽行者,即是瑜伽行唯识学派的前身。那么,瑜伽师地论无拘碍?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瑜伽师地论原文

《瑜伽师地论 》为玄奘大师所翻译 ,又称为十七地论 ,讲判码前修行人从理论到修行的十七个层次, 其中虽也包含小乘的修法 ,但最终导归大乘。此部论就像百科一样。佛法中的掘清宇宙观。婴儿如何在母体内成长。如何守戒。如何闻 思 修。什么叫福报。什么叫慧。梦是怎么回事。总之这部论不仅逻辑严谨。而且内容广泛。就像大海一样内涵无数珍宝。有志修行模好者真正的修行指南。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

已说五识身相应地,云配键何意地?

此亦五相应知,谓“自性故、彼所依故、彼所缘故、彼助伴故、彼作业故”。

云何意自性?

谓心、意、识。

心谓一切种子所随依止性。所随依止性,体能执受,异熟所摄,阿赖耶识。

意谓恒行意及六识身无间灭意。

识首弯谓现前了别所缘境界。

彼所依者:

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如前说,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彼所缘者:

谓一切法,如其所应。若不共者,所缘即受、想、行、蕴、无为、无见、无对、色、六内处及一切种子。

彼助伴者:

谓作意、触、受、想、思、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恚、无明、慢、见疑、忿恨、覆、恼、嫉、悭、诳、谄、骄、害、无惭、无愧、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邪欲、邪胜解、妄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如是等辈,俱有相应心,所有法,是名助伴。同一所缘,非同一行相。一时俱有,一时而转。各自种子所生,更互相应。有行相,有所缘,有所依。

彼作业者:

谓能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复能了别自相、共相,复能了别去、来今世,复刹那了别或相续了别,复为转随转发净、不净一切法业,复能取爱、非爱果。

复能引余识身,又能为因发起等流识身,又诸意识望余识身。

瑜伽师地论目录

(六)你的人生是善得的吗?

“云何自圆满,为善得人身,生于圣处,诸根无缺,胜处净信,离诸业障。”先说什么是恶得人身,有些人修外道法的可以抢别人的身体。比如DS法,那是犯杀戒的。要生在有圣人的地方,六根暇满,又有正法住世,能生净信,更没有恶业障碍,头脑用于正知正见上,这叫“善得人身”。

生于圣处:你投身下来的地方,有很多修行人,有大智慧的善知识很多。

生下来没有缺陷,个性不愚笨,能看得懂修行的经典。

(七)正出家该如何

实际上无所谓正法、像法、末法就是你到“了知有碧灶能力证”,认为自己这一生非证道不可,这叫“正法众生”。

“随转随顺教授教诫”:“教” :教你;“授”:传授给你。

“法住随转”:能够按照所教授的去做。

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施主

善法的欲一天一天要增加,厌离心也要发起,世间法要一天一天要厌离,你这是37道品四正勤的道理。善行善思维是成佛功德的根本。以正法行,以净信行,“应如是学”。

出家以后人像住在半空中一样空旷。一个声闻众,学佛出家的人,舍掉妻子眷属,一切金银财宝等,于善法行中精进修学,就是“正舍家法”,到法王家,不是世界的烦恼之家。出家以后,勤修正法,要这样才是生善法欲。

出家不是贪舒服,出家要“劳策”(用最苦的劳役工作鞭策自己),以苦行为师,这叫“正出家”。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讲记

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古印度弥勒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

译本 唐玄奘译。100卷。但在玄奘以前,已有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10卷(相当于奘译本35~50卷前半《本地分·菩萨地》,近年来发现有和阗文译本残篇)及《菩萨戒本》1卷(相当于奘译本40~41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菩萨善戒经》9卷(相当于奘译本《本地分·菩萨地》,和《地持经》相仿,但另有序品)和《优婆塞五戒威仪经》1卷(为《菩萨戒本》的异译);陈真谛译《十七地论》5卷(相当于奘译本第1~3卷,已佚),《决定藏论》3卷(相当于奘译本50~54卷)等几种译本行世。

此论梵本菩萨地部分,1930~1936年间由日本荻原云来校订印行。1936年印度罗睺罗于西藏萨迦寺发现此论,录写归印。经校订,于1957年由加尔各答大学部分刊行。藏文有题名为《瑜伽行地》译本,分为前十二地(26卷)、声闻地(20卷)、菩萨地(22卷)、摄决择(43卷)、摄事(22卷)、摄调伏、摄异门、摄释(以上三部分不分卷)等八部分。收在丹珠尔中。

内容 全书中心内容是论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性质及其所依客观对象是人们根本心识——阿赖耶识所假现的现象;禅观渐次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境界,以及修行瑜伽禅观的各种果位。

瑜伽师地论和瑜伽的关系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

复次,即前所说自性,乃至业等五事当知,皆由三处所摄:谓由色聚故、心心所品故及无为故。除余假有法。

今当先说色聚诸法。

问:一切法生,皆从自种而起,云何说诸大种能生所造色耶?云何造色依彼、彼所建立、彼所任持、彼所长养耶?

答:由一切内外大种,又所造色种子,皆悉依附内相续心,乃至诸大种子,未生诸大以来,造色种子终不能生。造色要由彼生,造色方从自种子生。是故说彼能生造色,要由彼生为前导故。由此道理,说诸大种为彼生因。

云何造色依于彼耶?由造色生已,不离大种处而转故。

云何彼所建立?由大种损益,彼同安危故。

云何彼所任持?由随大种等量不坏故。

云何彼所长养?由因饮食、睡眠、修习、梵行、三摩地等依彼造色倍复增广,故说大种为彼养因。如是诸大种,望所造色,有五种作用应知。

复次,于色聚中,曾无极微生。若从自种生时,唯聚集生,或细或中或大。

又,非极微集成色聚。但由觉慧分析诸色极量边际,分别假立以为极微。又色聚亦有方分,极微亦有方分。然色聚有分非极微,何以故?由极微即是分,此是聚色所有,非极微。复有余极微。是故极微非有分。

又,不相离有二种:

一,同处不相离。谓大种极微与色香味触等,于无根处有离根者,于有根处有有根者,是名同处不相离。

以上就是瑜伽师地论无拘碍的全部内容,若不共者,所缘即受、想、行、蕴、无为、无见、无对、色、六内处及一切种子。 彼助伴者: 谓作意、触、受、想、思、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恚、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下一篇: 瑜伽室窗户设计,家庭瑜伽房间如何装修设计
上一篇: 瑜伽服专卖店写真图,一般瑜伽服哪里有卖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